基礎藏醫藥理論——三因學說
藏醫藥學歷史悠久,根據藏醫歷史記載,雪域高原的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也逐漸尋找到了解除病痛和緩解疾病的藥物。早在遠古時代,藏醫學專家就總結出了“有毒就有藥”的經驗理論,而藏醫藥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經歷代醫家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也逐漸成熟起來。其中最核心的理論之一就是三因學說——
藏醫理論認為,人體內存在三大因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質基礎,即飲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種排泄物,即小便、大便、汗。三大因素支配著七大物質基礎及三種排泄物的運動變化。在正常生理條件下,上述三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約,保持著相互協調和平衡,當三者中的任何一個因素或幾個因素由于某種原因而出現過于興盛或衰微的情況時,則變成了病理性的東西,而出現隆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治療上就需要對三者進行調整,使其恢復到協調狀態。
『隆』——是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動力,其性質近似于漢族中醫的風或氣,但含義比中醫的風或氣更為廣泛。
『赤巴』——譯成漢語是膽或火,具有中醫"火"行的性質。主要功能是產生熱能,維持體溫,增強胃的功能,長氣色,壯膽量,生智慧等。
『培根』——譯成漢語是涎或水和土,它相當于中醫的津、涎,但含義較為廣泛,與人體內津液、粘液及其他水液的物質和機能保持密切的關系。
藏醫理論——五源學說
在藏醫理論中,“五源”指土、水、火、風、空五種源素,即萬物發源之要素,是身體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身體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構成人體的物質、組織、器官及識覺均可歸入五源范疇。五源的狀態代表的身體健康或疾病狀態,如《四部醫典》所云,“人體五源不增、不損、不紊亂謂無病,反之謂有病”。
五源學說是藏族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五源學說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由土、水、火、風、空五種物質所源生(簡稱五源),事物的發展變化、形成存滅,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五源學說運用到藏醫理論領域,則主要以五源的分類屬性,來具體解釋人體生理、病理及臨床藥物等諸多方面?!端牟酷t典》中 說:疾病產生于五源,治療藥物亦由五源生。
五源學說是藏醫藥學理論體系的綱要。
土源的屬性為重、穩、鈍、綿、膩、干,有堅固和聚攏機體,促進身體生長等功能;水源的屬性為濕、潤、柔、重、鈍、稀、寒,有滋養、濕潤、下沉和聚攏機體的功能;火源的屬性為熱、銳、干、糙、輕、動,具有增加體溫,促進成熟的功能。風源的屬性為輕、動、干、糙、寒、澀,具有促使機體運動、輸送血液和精華的功能;空源的屬性為空、虛等,具有對機體的存在、增長、運動提供空間的功能。
藏醫認為,五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發育階段得以母體營養而增生。五源不齊全,精血則不能受孕生胎。如果缺土源,雖有其他四源,因缺乏堅而凝的功能,精血不能互相混合、凝固;缺乏水源,則缺乏聚攏的功能,精血只能變成軟而凝的血肉團;缺乏火源,胚胎不能成熟,因為促進成熟是火源的功能;缺乏風源,胚胎不能生長,因為增長是風源的功能;缺乏空源,胚胎沒有生長發育的空間,因為虛、空是空源的功能。